找到相关内容7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印光法师简谱

    公据序》、《劝世白话文发隐序》、《饬终津梁跋》,作《临终三大要》。明道师承师命在上海觉园创立弘化社。  1931年,71岁,民20年,弘化社移到苏州报国寺。《复云南王德周居士书》说:当今之世,纵是已成正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1841603.html
  • 印光大师年谱(弘化至圆寂时期1930~1940)C

    不愿视,则竖标归西,两无所憾矣!又,初编虽印上十万部,大通家以专说信愿念佛,因果报应,敦伦尽分,家庭教育,直是劝世白话文,绝无拨云见月、开门见山、豁人心目、畅佛本怀之语句,故若浼焉。亦有与光同一根性者...

    沈去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1442825.html
  • 拯救之道——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

    也许会说佛教这套因果报应的劝世理论好则好矣,只是不知它是否合乎科学?有无真实的依据?下面我们来谈谈佛教的认识论,探讨一下佛教的世界观是从何而来的?它与科学的世界观与认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?   以前我...

    洪申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3643468.html
  • 禅宗六变——第五章 宋元明清禅──禅宗五变

    之间的调节和自我安慰。这一点在明清的野史笔记、话本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。整套“三言两拍”的主题,就在于此。【《警世通言》、《醒世恒言》、《劝世明言》、《初刻拍案惊奇》、《二刻拍案惊奇》。】鉴于篇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1543999.html
  •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史二论

    救现劫真经》。书中内含一册《五公经》,与同为五公(志公、化公、康公、朗公、宝公)系统的《转天图经》,内容颇为相近 ( 注 25)。 林汉章即指出余清芳可能根据《志公祖师》后附“吕先生”劝世文中一句“但看七...

    王见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2445785.html
  • 浮世百态警醒篇(3)

    此点,不知还记不记得?  明笔曰:恩师劝世之着甚多,虽师徒共携缔造,徒儿可没那么好的记性。  仙翁曰:记得为师亦曾谈及此弊病,至今收效不知多少,很难去统计,可能有三分之一之收效吧!亦盼世人能藉此再示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0446682.html
  • 家家观世音

    家家观世音   目录   观世音菩萨略传  神奇的感应 之一  神奇的感应 之二  神奇的感应 之三  观世音灵感录 -- 近人真事  不须花钱的布施  贫穷何来?富贵何来? 何为大善?   后 语  小启  观诸今值此末法之世,人心不古,时常发生令人震惊之杀、盗、淫、弃之双亲背人伦,斯文扫地,本会有鉴于此,愿尽棉薄之力,特发行孝道一书,劝世丛书,期能挽回人心,重整纲伦,化戾气为祥和,增生民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248890.html
  • 佛教因果论的中国化

    但却广受接纳,蔚为民间流传之因果信仰。自六朝志怪以至於明清「三言二拍」之传统中国小说,宣扬因果报应以劝世,多本於慧远一线之因果说。历来僧侣虽有对天之施报或报及家人子孙之看法提出质疑,但已无法改变流行之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1951030.html
  • 《俗语佛源》选摘㈦

    晕红霞,三岛齐开烂漫花。秀出紫芝延寿算,逍遥自在乐仙家。”《警世通言》卷第二:“这首《西江月》词,是个劝世之言,要人割断迷情,逍遥自在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六回:“平儿听说,照样传给婆子们,便逍遥自在的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951790.html
  • 宋代政局与佛教的“世间”化

    法治而已矣。佛以五戒劝世,岂欲其乱耶?佛以十善导人,岂欲其恶乎?《书》曰,世善不同,同归于治。是岂不然哉?”又说:“儒、佛者,圣人之教也,其所出虽不同,而同归于治。儒者,圣人之大有为者也;佛者,圣人之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4253566.html